坚守点亮希望,奋斗铸就通途——北京地铁31号线建设纪实
在繁忙的北京地铁31号线建设工地上,李立峰、王贵明和刘学文三位施工人员,用他们的汗水与坚持,谱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奋斗篇章。
地下管线攻坚战
地下管线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错综复杂且至关重要。在施工过程中,管线迁改成为一大难题。李立峰作为管线迁改小组的负责人,深知责任重大。
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夏日,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地面温度高达五十多度。在探测到一处关键燃气管道与施工线路冲突后,李立峰带领团队迅速制定迁改方案。由于该燃气管道供应着周边大片区域的居民用气,迁改工作必须在短时间内精准完成,否则将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李立峰连续几天几夜驻守在工地,与各管线权属单位沟通协调,反复确认迁改细节。王贵明和刘学文作为他的得力助手,也一同奋战在一线。他们在狭窄的管沟里,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工具,汗水湿透了他们的工作服,顺着安全帽不断滴落。
有一次,刘学文在管沟内作业时,不小心扭伤了脚,但他只是简单地用绷带包扎了一下,就又回到了岗位上。他说:“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我不能因为这点小伤拖后腿。”经过连续72小时的不间断奋战,他们终于成功完成了燃气管道的迁改,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当看到周边居民家中的燃气重新燃起蓝色火焰时,李立峰和他的队友们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应对复杂地质的坚守
在门头沟山区段,复杂的地质条件给隧道挖掘带来了巨大挑战。坚硬的岩石让施工设备磨损严重,进度一度受阻。王贵明作为机械操作的骨干,主动承担起了设备维护和改进的重任。
有一回,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突然出现故障,刀具磨损严重无法继续作业。而此时,距离预定的掘进节点只剩下不到一周时间,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后续的施工计划都将被打乱。王贵明顾不上休息,一头扎进盾构机内部进行检修。狭小的空间内,弥漫着刺鼻的机油味和闷热的空气,但他全然不顾。
经过仔细检查,他发现刀具磨损过度需要更换,但现有的刀具型号在这种坚硬岩石地层中效率低下。王贵明立即联系技术部门,与他们一起研究改进刀具的方案。同时,刘学文和其他同事们则加班加点地对盾构机的其他部件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在更换刀具后能以最佳状态运行。
李立峰也在施工现场指挥协调,为大家提供后勤保障,不断鼓励大家坚持下去。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他们不仅成功更换了刀具,还对刀具进行了优化改进。再次启动盾构机时,它顺利地在坚硬的岩石中掘进,按时完成了掘进节点任务。那一刻,王贵明满是油污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守护周边居民的承诺
在靠近房山城关站的施工区域,周边居民众多。施工产生的噪声和扬尘,成为居民们关注的焦点。刘学文负责施工环保工作,他深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既要保证施工进度,又不能影响居民的生活。
为了降低噪声,刘学文和团队对施工设备进行了降噪处理,还为设备安装了减震垫。但即便如此,在一些关键施工环节,还是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噪声。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居民休息的影响,刘学文与施工团队商量后,决定调整施工时间,将高噪声作业安排在居民相对较少休息的时段。
然而,这样一来,施工人员的工作时间变得更加不规律。李立峰和王贵明毫不犹豫地支持刘学文的决定,带头调整工作节奏。有一次,在进行一项大型混凝土浇筑作业时,为了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避免影响第二天居民的正常出行,他们三人带领施工团队连续奋战了一个通宵。
第二天清晨,当看到居民们像往常一样安然出行,没有受到施工太大影响时,他们虽然疲惫不堪,但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一位居民特意来到工地,为他们送上了亲手熬制的绿豆汤,感激地说:“你们真是为我们着想的好同志!”刘学文笑着接过绿豆汤,说道:“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一定会尽快把地铁建好,让大家出行更方便。”
在李立峰、王贵明和刘学文等众多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地铁31号线终于顺利完工。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为城市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坚实的地下通途。